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运营 > 正文

精益技术管理(精益技术管理的核心是)

2024-06-25 16432 0 评论 企业运营


  

本文目录

  

  1. 精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2. 什么是精益管理
  3. 精益管理的概念是什么

一、精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精益改善的基础是全员积极参与改善(如TQM、TPM、一个流、5S等)。

  

由此可见,精益生产有两大特征;

  

2、生产管理;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即;精益管理是“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的管理方式。

  

60年代,大野耐一发明了改善效率、品质,降低成本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精益改善工具》。

  

在推动员工改善方面,靠“自上而下强压式”推动。

  

时间一久,员工抗拒改善、应付改善,改善量小、持续性差,效果很不理想。

  

70年代,改善思想之父、精益之父今井正明发明了《建议系统》。

  

《建议系统》通过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使员工“不断提建议”。

精益技术管理(精益技术管理的核心是)

  

然后,相关部门评估、实施建议,从而获得大量改善。

  

因此,改善量大幅提升,且大量改善自动持续进行。[2]

  

80年代,《建议系统》带来的效益已举世闻名,欧美企业开始学习。

  

最终发现,无论怎样努力,《建议系统》在欧美企业无法落地。

  

92年,哈佛大学发明了BSC,用BSC代替《建议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BSC通过改变管理者的行为习惯,使管理者成为持续改善者,从而提高改善速度、持续性。[3]

  

以前,中国没有精益管理技术,靠“加强管理”推动员工改善。

  

因此改善量小、持续性差,管理成本大。

  

2018年,今井正明弟子、天成精益杨美莲博士发明了SCI,解决了这一问题。

  

SCI融合了《BSC》、《建议系统》原理、技术,既可在中国企业轻易落地,又同时具备《BSC》、《建议系统》功能。

  

一方面,SCI中的BSC改变管理者的行为,使所有管理者立即成为持续改善者。

  

另一方面,管理者按行为矩阵模型(建议系统技术)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使员工不断变快、变准、变严谨,或者有某个改善行为。

  

因此,员工改善量大幅提升,且大量改善自动持续产生。

  

导入《建议系统》前;员工改善量为数千/年。

  

导入《建议系统》后;员工改善量激增至20万/年,并且大量改善自动持续产生。[2]

  

导入准时生产后;交货期从30天降至5天。

  

导入《BSC》4年后;交货期降至6小时。[2]

  

1、所有工位直通率每十多天增长一次,一直持续。

  

3、三个月后,一级品率、利润率跃升至同行第一。

  

精益管理是能简单、快速、持续地提高效率、品质,缩短交货期,减少浪费的方法。

  

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就不是精益管理。

  

1、通常管理方式(制度、管控、考核)的功能是“维护工作次序”,没有持续改善的功能。

  

2、日本、欧美、中国企业经验证明;靠加强管理可以进步,但速度慢、持续性差、管理成本大。

  

精益管理是“更快、更简单、更持续地精益求精”的措施。

  

精细化管理实质还是一种管控,没有持续改善的功能,不满足精益管理条件。

  

管控系统与持续改善系统是不同的两套系统,各负其责。

  

二、什么是精益管理

精益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89年和1990年出版的《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及对策-夺回生产优势》和《改造世界的机器》两本专著中提出的概念。

  

精益生产的管理方式,称精益管理。

  

功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增加改善量、持续性。

  

途径;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目的;简单、快速、持续提高效率、品质,缩短交货期,减少浪费。

  

全世界只有三种;建议系统(适于日本企业)、BSC(适于欧美企业)、SCI(适于中国企业)。

  

随着精益生产拓展到整个产品价值流,精益管理也不再限于生产管理,而是拓展到研发、设计、技术、供应、设备、销售等各个层面。

  

精益改善的基础是全员积极参与改善(如TQM、TPM、一个流、5S等)。

  

由此可见,精益生产有两大特征;

  

2、生产管理;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即;精益管理是“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的管理方式。

  

60年代,大野耐一发明了改善效率、品质,降低成本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精益改善工具》。

  

在推动员工改善方面,靠“自上而下强压式”推动。

  

时间一久,员工抗拒改善、应付改善,改善量小、持续性差,效果很不理想。

  

70年代,改善思想之父、精益之父今井正明发明了《建议系统》。

  

《建议系统》通过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使员工“不断提建议”。

  

然后,相关部门评估、实施建议,从而获得大量改善。

  

因此,改善量大幅提升,且大量改善自动持续进行。

  

三、精益管理的概念是什么

1、精益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及时的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精益管理的目的就是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2、“精”就是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量。“益”就是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

  

3、作为一个食品企业,应该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优化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成本控制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是取得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提升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做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缩短缩短从顾客需求产生到实现的过程时间,大大提高了顾客满意度,从而稳定和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

  

5、精益管理的推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是一场持久战。很多企业的高层往往急于见到成效,刚开始全力拥护精益理念的推广,会投入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难,现场极容易反弹,于是就产生了怀疑态度,逐渐的失去了信心。中层管理者和员工是最先接触到这些问题的,而高层的态度直接决定他们的行动。

  

6、很多企业过于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对员工的成长缺乏支持和鼓励,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性,长期以往,逐渐的失去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思维下,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企业过于强调自身的利润,认为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降低采购成本,这就面临两个问题: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和外购产品合格率的问题。

  

8、新的供应商的开发造成了生产过程中出现同一批次的产品使用不同厂家提供的零件,产品的可追溯性不能保证。同时供应商内部的4M变更、工艺变更等是否及时告知也是供应商管理中的难点。

  

9、企业寻找新的供应商进行比价采购,由于供应商的加工能力不同,那么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也就参差不齐,这也必然导致企业自身产品的直通率降低,生产成本变相增加。

  

10、精益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但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但一般企业都会为了保证生产的供应建立一定的库存,于是就出现了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这就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库存也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

  

11、在精益生产推行过程中受传统质量观念的影响,把出现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认为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是正常的。这就导致了不合格品率居高不下,设备不能满足工艺加工要求,可动率无法提高。


复制成功